项目文章

NC文献解读 | 利用WES研究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转化中的克隆进化和遗传变异的临床意义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急变期(BC)预示不良结局。尽管附加的基因改变在BC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些改变的特征和预后影响仍然很难确定。本研究利用外显子组和靶向测序技术,全面研究了来自216例CML患者的136个急变期(BC)和148个慢性期(CP)样本的遗传异常。136例BC患者中有126例(92.6%)存在一个或多个基因异常,包括RUNX1-ETS2融合和NBEAL2突变。在从CP到BC的转变过程中,基因改变的数量增加明显受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抑制。BC的谱系和TKIs的使用与不同的分子谱相关。值得注意的是,基因改变而不是临床变量有助于更好地预测BC预后。总之,基因异常有助于预测CML的临床结果,并指导临床决策。


发表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12.121

发表时间:2021.05

 

 

研究背景

 

CML是由Ph标记染色体产生的BCR-ABL1基因融合引起的骨髓增生性疾病。最近,随着靶向BCR-ABL1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的发展,CML的预后显著改善。然而,少数慢性期(CP)患者对TKI治疗无效,进展为急变期(BC),临床结果不佳。虽然已知BCR-ABL1激酶结构域的突变是TKI抗性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并有发生突变的风险,但进一步的基因改变被认为是发展到BC的必要条件。事实上,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了在胚转化过程中获得了几个驱动基因突变。然而,目前对TKI耐药的遗传基础以及CML-CP向BC发展的了解仍受限于每个研究中分析的患者和/或基因数量较少,以及缺乏匹配的CP和BC样本。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B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从2000-2004年的16%提高到2010-2016年的33%,这可能与TKIs的使用增加有关。TKIs可能对某些BC患者有效,有助于提高生存率;然而,大多数BC患者对TKIs不再有反应。如果确实如此,预测哪些BC患者对TKI有反应对于更好地管理CML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不幸的是,目前已知只有少数临床因素或生物标志物与基于TKI方案治疗的BC患者的临床结果相关。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调查了一大批CML患者,以揭示CP和BC期间CML的遗传病变。该研究的目的是识别与TKI耐药和母细胞转化相关的基因改变,以及那些预测临床结果的基因改变。为此,对CP和BC样本(包括配对的CP和BC样本)的基因改变进行了无偏测序分析。

 

 

研究结果

 

1. CML的克隆进化

首先,研究者对52例CML患者配对的CP和BC样本进行了全外显子组测序 (WES),以确定与CML-BC克隆进化相关的基因改变,平均测序深度为157x(图1a)。在从CP向BC发展期间(0.7-155.1个月,中位数为26.7个月),平均发生5.3个(或0.088/Mb)非同义单核苷酸变异(SNVs)(图1 b)。值得注意的是,泊松回归模型显示,CP向BC发展期间获得的突变数量与间隔时间独立正相关,而与CP诊断后的TKI治疗负相关(图1b)。这些结果提示,在没有有效治疗的情况下,CP向BC的转化与体细胞突变随时间的积累有关,而这种积累被TKI治疗显著抑制,这可能会阻止CP向BC的转化。

 

在CML-BC样本中,髓系恶性肿瘤的驱动基因经常发生突变,包括RUNX1、ABL1、ASXL1、bor /BCORL1、TP53和WT1(图1c)。在最近报道的BC基因中研究者还发现了反复突变,如UBE2A13、14和SETD1B13,另外还发现了之前未报道的基因的突变,如KLC2和NBEAL2。对这些配对CP和BC样本进行高深度扩增子测序(平均深度2589x),显示ASXL1突变已经出现在CP样本,而包括RUNX1、ABL1, TP53在内的其他主要的驱动基因的突变在CP样本中没有,而是出现在向BC发展的过程中(图1d)。在少数患者中,其他基因的突变,如WT1和IDH2,也在相应的CP样本中发现,根据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s)计算,肿瘤细胞分数(TCFs)低于BC样本。这些结果表明不同的突变在CML的进展中有不同的作用。通常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伴随突变具有与ASXL1突变相当的TCFs,并且可能存在于BC样本的主要克隆中。因此,在克隆向BC发展的过程中,ASXL1突变的CP克隆可能被优先选择并通过获得其他驱动因子而进化。
 

图1:CML克隆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体细胞突变。a.一个展示研究队列的方案。数字表示分析样本。CP和BC圆圈重叠区域的数字表示CP和BC的分析病例数。W全外显子组测序,T靶向捕获测序。b.使用配对的CP和BC样本,对52例经WES治疗的CP到BC的进展时间(横轴)和获得的SNVs数量(纵轴)进行散点图分析。也绘制了95%置信区间的回归线。诊断为CP后采用或不采用TKI治疗的病例单独指征。c.52例CP向BC进化过程中获得的突变频率。描述了复发性获得或已知的驱动基因。突变的类别用不同的颜色表示,“多重”表示在同一患者的同一基因中发现的≥2个不同的突变。d.通过深扩增子测序,确定相应CP和BC样本中提示突变的TCFs。

 

对拷贝数改变(CNAs)进行分析,发现CNVs在急变期(BC)中常见,而在慢性期(CP)中很少出现(图2a),表明在CP向BC的发展过程中也获得了CNAs。研究者还基于一种算法,利用了包含断点连接的reads和不正确对齐的reads,分析了基因捕获区域附近的结构变异(SVs)。虽然分析流程是基于断点位置和基因捕获区域检测SVs,但这种检测方法也识别了一个倒位事件,导致一个髓性急变期患者中RUNX1-ETS2基因融合,并利用RT-PCR和Sanger测序验证了该基因融合 (图2b)。多时间点的qPCR结果显示,在确诊为慢性期时,这种融合就已经存在,并且CML-BC化疗成功后,这种融合的负担与BCR-ABL1的负担相关(图2c)。因此,RUNX1-ETS2可能在CML-CP向BC的快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图2:CML-CP和BC中的CNAs和RUNX1-ETS2融合。a. 52例CML-CP和BC样本中拷贝数分析。b. 一例患者中通过WES分析检测到RUNX1-ETS2融合。c. qRT-PCR评估一例患者中几个时间点RUNX1-ETS2和BCR-ABL1负荷的动态变化时间图。

 

2. CML-BC 的遗传景观

研究者对104个骨髓肿瘤相关基因(包括利用WES在另外60例BC样本和19例CP样本中发现的候选驱动基因)进行靶向捕获测序,平均测序深度585×。结合52例配对的BC和CP样本的WES数据以及24例BC和77例CP患者的外部WES数据,综合分析了136例BC和148例CP病例中的SNVs、CNAs和SVs (图1a)。总体而言,136例CML-BC患者中有126例存在至少一种突变或CNA(图3)。大多数突变(89.7%)涉及表观遗传调控和信号传递的基因,如染色质修饰、DNA甲基化、转录因子、内聚复合体和信号通路。除了KLC2和NBEAL2,还发现了另一个反复发生的突变靶点(PHIP)在两名患者中发生了突变。基于本研究测序的拷贝数分析显示,26.5%的BC患者中存在复杂的CNAs(≥3个异常CNAs)。

 

研究者进一步探讨了基因异常与BC家系之间的关系(图3)。某些病变,如+21, +8, +19以及ASXL1和TP53突变,在髓系急变中富集,而另外一些突变,包括CDKN2A/B和IKZF1 缺失、-7/del(7p)、-9/del(9p)则在淋巴系急变中富集。相比之下,观察到的RUNX1突变和+Ph等异常在两种急变中几乎相同。对遗传病变之间的两两相关性分析显示,根据病变的组合,存在共现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在遗传性病变中观察到大量的重叠,髓系和淋巴系BC病例在谱系归属和分子特性方面是不同的。

 

研究者随后比较了既往有和无TKI治疗史的BC患者的基因改变,以探讨既往TKI治疗史是否影响BC患者的基因谱。与预期一致,ABL1代表最常见的突变,在接受TKI治疗的患者中几乎都发现了,而ABL1突变都是伴随着其他基因的改变,如RUNX1 (7/20)、ASXL1(5/20)和BCORL1(5/20)突变等,与已有报道一致。此外,与未接受TKI治疗的患者相比,有TKI治疗史的BC患者更有可能携带-7/del(7p)、-9/del(9p)和复杂CNAs,而接受TKI治疗的患者中BCOR、TP53和RUNX1突变的频率较低。这表明,尽管non-ABL1突变是否会影响TKI反应/耐药性尚不清楚,但TKI治疗和未治疗的CML-BC患者的基因谱是不同。


图3:CML中髓性和淋巴性BC的遗传景观。 a. 129名BC患者的突变频率。b. 瀑布图展示136名患者遗传突变总体情况。

 

3. CML-BC基因异常的预后相关性

研究者分析了99例有生存信息的CML-BC患者的遗传异常的预后相关性以及临床特征。在OS临床特征的单因素分析中,BC的TKI治疗和母细胞谱系与OS显著相关,而其他参数,包括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和BC之前的TKI史,没有显著相关(图4和5a),对>5%患者的遗传病变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ASXL1突变、del(17p)、i(17q)、+19、+21、超二倍体和复杂的CNAs。值得注意的是,同时伴有TP53突变和del(17p)的患者结果非常不好(图4)。与之前的一份报告一致,该报告显示多次TP53突变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复杂核型和不良预后相关。四分之三的CML-BC患者双等位TP53突变显示了复杂核型的存在。因此,基因异常可能是预测BC患者临床结局的良好生物标志物。

图4:CML-BC中遗传异常的预后相关性。99例CML-BC患者根据临床或遗传因素确定的OS 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计算各因素对OS的预后影响。

 

研究者对生存期进行了分析,重点关注59例TKI治疗的患者,因为基于TKI的治疗已被证明可以显著改善OS,因此是目前CML-BC1患者的治疗选择。在单因素分析中,WBC计数、母细胞谱系、ASXL1和bcc突变、复杂CNAs、del(17p)、i(17q)、+19和+21与OS显著相关。研究者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评估基因改变的相对影响,该模型采用标准的临床和遗传变量的逆向选择,并确定ASXL1突变、复杂CNAs、i(17q)和+21作为较差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图5b)。为了内部验证这一发现,通过bootstrap进行了100次建模,最终模型的所有四个变量都以>70%的频率被选择,平均一致性统计量为0.74。根据这些不利因素的数量,将TKI治疗的BC患者分为预后明显的3个亚组,其中有0个、1个和≥2个不利遗传危险因素的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65.0%、17.1%和0% (图5c)。该研究结果表明,遗传风险因素或许有助于确定可能对TKI难以治疗的患者。

图5:CML-BC中各临床或遗传因素对预后的影响。a. 总结99例BC患者的个体临床或遗传因素与BC谱系、既往TKI史和OS的关系。b. 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与逐步变量选择识别独立危险因素,预测59例接受tki治疗的BC患者的OS。c. 根据b中列出的遗传因子数量统计59例TKI治疗的BC患者OS存活曲线。

 

4. CML-CP的遗传景观和临床结果

最后,研究者探讨了基因异常对CML-CP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因为本研究有意纳入配对的CP和BC样本,以研究CML克隆进化的分子发病机制,因此,与其他队列相比,该队列包含更多最终发展为BC的患者(48%)(图1, 图6a)。总体而言,25.7%的CP患者在诊断时发现了其他的基因变异。与之前分析一致,在CP和BC中只有ASXL1突变频率接近,包括TET2、KMT2D、PTPN11、 RUNX1和WT1在内的其他基因在CP中仅有很低的突变频率(图6a)。研究者评估了ASXL1突变与患者年龄之间的相关性,与之前的报道一致,许多ASXL1突变的患者在诊断为CP时小于60岁,而年龄相关克隆造血功能的患者则相反。此外,年龄对CML-CP患者的ASXL1突变频率没有显著影响(图6c)。研究者还评估了CP的基因改变是否可以预测TKIs治疗患者的BC进展。有趣的是,与未接受TKI治疗的患者(15.8%)相比,接受TKI治疗后发展为BC的患者往往存在至少一个突变和/或CAN (38.5%,图6 d)。因此,即使很少被观察到,CP的基因改变在驱动CML细胞在TKI压力下转化为BC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这与以前的报道一致。

图6:CML-CP的遗传景观。a. 148例CP患者的遗传病变。b. 148例CP患者的突变频率。c. 根据ASXL1突变的是否存在突变,展示CP诊断的年龄。d. BC进展中存在任何遗传异常的患者比例。

 

 

研究结论

 

本研究基于一项具有详细临床信息的大队列CML患者的全面遗传分析和纵向取样,展示了CML- CP/BC的遗传景观、克隆进化及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本研究证明基因异常可以有效地作为预测BC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比临床参数更能预测生存情况。由于ABL1突变本身并不与CML-BC预后差相关,且几乎总是伴随着其他突变,因此针对其他突变联合TKIs可能是未来有前途的治疗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突变相关,这增加了在不久的将来,治疗可能会根据个体突变进行个性化的可能性。

 

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CML细胞积累了体细胞突变,而基于TKI的治疗明显抑制了这种突变。尽管这一现象的确切原因尚不清楚,但有可能是TKIs的应用消除了快速循环的带有BCR-ABL1融合基因的细胞,而忽略了对体细胞突变影响较小的慢速循环细胞。TKI介导的母细胞转化减少可能是由于存在获得BC驱动突变风险的肿瘤细胞数量的急剧减少。然而,该研究结果表明,抑制随机突变事件可能有助于降低TKI治疗患者的BC风险。总之,该研究在一个大队列中证明了CML的不同突变谱和克隆进化,并将遗传异常与临床特征和结果关联起来,将有望为更好地管理CML患者带来有效的治疗和对策。

 

 

参考文献

Ochi Y, Yoshida K, Huang YJ. Clonal evolution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genetic abnormalities in blastic transformation of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Nat Commun. 2021 May 14;12(1):2833.

上一页:青蒿素生物合成调控的新机制下一页:项目文章 | Plant Physiol:北京林业大学发现针叶树年龄信号的调控机制